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

不存在的房間

今天和大學朋友去看電影,一個之後要轉攻心理學的朋友挑了這部片(不過他一開始只是不想看動物方城市而已),不管怎麼樣我們就看了這一部我覺得還蠻好懂的深度片。


簡介一下好了:這是一部關於一個魯蛇男子誘拐一名 17 歲少女,之後把她囚禁在自己的工作室內長達 7 年,第 2 年她生了一個女兒,在房間內度過了 5 年,所幸在女孩 5 歲時脫逃,之後述說逃出來之後的日子。

接下來是我自己的看法,原本是想寫的像是影評一樣,可是好像很多人寫得比我好,我就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好了,大家看看就好。

可能是我現在在監獄服務的關係,在看這部電影的中後段時(就是傑克和她媽媽已經逃出來的部分),都會想說:這是不是很像更生人(現在我習慣叫他們同學,以下用同學稱呼)出去後的日子?

因為兩者有一些相似之處,就是他們都是被迫從一般世界隔離起來,他們都迫切的想要逃出那個『房間』,逃出後,他們都無法順利地適應這個世界,可能會有人幫助他們,可能不會,差別應該就在於外界的人對於他們到底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吧!

在逃出去後的一開始,許多人都是想要幫助他們,像是警察、醫生、外婆、里奧,同學可能會遇到一些慈濟的老師,或者政府的就業輔導幫助,我覺得提供幫助的目的都是一樣的,但是世界卻不是這麼簡單,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成功,但是不努力一定很輕鬆,像是傑克的媽媽開始抱怨別人、抱怨世界,開始覺得全世界只有自己是最痛苦的,一般旁人可能都可以理解,當從一個壓力很大的環境逃出來,想要的當然就是舒適的對待,想要得到一些補償,只要一點不如意,就會想要將過錯推到他人身上,或者開始抱怨自己的身世,努力學習新的世界、適應這個世界很難,抱怨卻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,許多人都會選擇抱怨這一條路,但輕鬆卻是一種安樂死的行為,因為只會讓自己的生活不斷向下沈淪罷了!而同學更生成功的比例到底有多少?事實可能讓人有點絕望,不成功的原因很多,也應該都老生常談,這裡就不多說了,不希望社會大眾都可以用很健康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人,只求不要把人逼上絕路。

另一方面,我覺得大人和小孩的對比相當的有趣,傑克在離開『房間』後雖然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只能依賴她媽媽,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卻反過來了,傑克無法從媽媽那裡得到關注,甚至於有點被拋棄的感覺,傑克開始可以與里奧、外婆交流,好像也比媽媽更能適應外面的世界,人家常說小孩像一塊海綿應該就是這樣子吧!不斷的學習新的東西,但是大人卻空有過去豐富的經歷,可是卻開始排斥接觸新的事物,有了一些既有印象,反倒無法去適應。
除了對於未來,對於過去也是,媽媽很排斥回到原本的那個『房間』,可是傑克卻不斷問起什麼時候要回去,要說為什麼?應該很多人都有一樣的看法,就是大人已經經過學習,了解到『房間』不是一個好的地方,從各個層面而言,可是對傑克而言,那裡是她從小長大的地方,有她認識的第一號椅子、床、衣櫥、蛋殼蛇等,她媽媽也從來沒有灌輸她那裡是一個不好的地方,只是讓她學著適應那個小『房間』,可是傑克最後到了那麼寬廣的房子,又收到了這麼多的禮物,為什麼卻好像沒有以前開心?到底是什麼東西決定了傑克和她媽媽對於房間的印象差異如此巨大?同學是不是也和傑克媽媽一樣巴不得離開『房間』,而且再也不想回到『房間』內?我想答案是大家都能理解的。那我們能夠學到什麼?還是什麼都順應社會?

這部片描述了很多被囚禁者的心境,但囚禁者有兩者,彼此差異巨大,這應該就是這部片另外想要談的事情吧?

談完嚴肅的東西,現在我來讚頌一下這部片吧~這部片有很多地方我覺得都很滿意,像是完整闡釋囚禁這件事情,從一開始被關在房間內的掙扎,到逃出後的不安,最後回到『房間』告別過去,想方完整的一個故事,許多事情也符合常理(除了我想不透為什麼不能從天窗出去,還有為什麼老尼克都不想看自己的小孩),在中間看到傑克逃出房間的過程,真的是跟著一起緊張,到最後有點命懸一線,終於發生奇蹟感到開心,即使如此,故事也都還沒結束,不如說幸好沒有就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真好。

另外我對於記者採訪傑克媽媽的部分也覺得真是犀利啊!先是硬要將老尼克冠上父親的稱呼,引出傑克媽媽自己說出關心小孩的人才值得叫父親,記者接著提出一個帶有隱喻的問題:難道你就有真的為小孩著想嘛?真的有的話為什麼不是讓老尼克帶她到醫院給他人扶養就好的問題,除了犀利之外,還帶有一點鼻酸,為什麼想要把小孩留在自己身邊,還會有人來指責自己?難道犧牲才可以被社會大眾認同嗎?這世界對於他人還真是嚴苛啊!